|
天壇東里北區的簡易樓由于沒有單獨的廚房,住在一層的住戶幾乎都在樓外的過道中搭建起簡易房解決做飯問題。屋外,春日暖陽穿透厚厚的云層,灑在天壇東墻上。可一進樓棟,一股潮氣卷著陰風,讓人不由得打寒噤。這是天壇東里北區,有8棟3層小樓。這些44年前人見人羨的“小洋樓”,如今已經變成了大雜院。 近日,天壇周邊文保區綜合整治將正式啟動,周圍居民將通過舊城人口疏解渠道搬進新家,天壇醫院也將搬遷。記者昨日探訪了距天壇只一墻之隔的東里北區,聽到的都是老住戶對改善居住環境的新期待。 “走道里冷。趕緊進屋。”2號樓109室的梁家兒媳邢俊英大姐搓著手,用胳膊頂開了家門。屋里自制的土暖氣白天沒燒,只有最靠近玻璃窗的床頭,才能感覺到一點來自日光的溫暖。居委會的記錄顯示,梁奶奶家一共住著祖孫三代4口人,在這間19.4平方米的小屋里已經住了28年。 19.4平方米,從大門走到對面的窗根兒,只要4步半。左邊一張雙人床,右邊溜著墻擺個書柜,倆家具中間就只能擺張凳子了。“我家還算好的,還有間小屋呢。”邢大姐推開一扇門,一個3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露了出來。這樣的“一室一廳”,是這個小區里最大的戶型。沒有廚房,邢大姐就在外頭搭個棚做飯;沒有天然氣,邢大姐就每個月拉著煤氣罐去換氣;沒有上下水,邢大姐自己接;沒有集中供暖,邢大姐就自己買煤,一塊塊堆到墻角;不能洗澡,各家就在合用的衛生間中分別裝上電熱水器,幾家商量好了,錯開時間洗。 邢大姐最羨慕人家住樓房,集中供暖,又干凈又暖和,“甭管往哪搬,這屋子就寬敞了,亮堂了,干凈了!”讓邢大姐惦記的還有她先生的工作,梁大哥在馬甸上班,雖然一個月只有1400元工資,但對這個家庭來說也算是大進項。“老人最好挨著醫院近些,看病方便啊;如果挨著亦莊,我們那口子能就近找個工作就好了。”邢大姐盤算著。小區8棟樓里,還住著295戶人家,生活條件和梁奶奶家一樣、甚或更差。1號樓三層一戶人家還是40多年前的木窗框,幾塊玻璃碎了,塑料布糊在上頭,小風一吹,塑料布“呼啦啦”地響。 “記者們都來啦?看來我們快搬家了!”看見記者們帶著相機,一位推著自行車的大姐上來搭話。 “其實我們也沒什么要求,政府給改善條件當然是好事兒。就是不知搬走以后,附近好找工作不?”這位大姐自稱姓陳,已經在這里住了44年,在這上學、工作,在老房子成家生了孩子,如今孩子都快大學畢業了。“要是能讓我在新家附近找份工作,孩子周末坐著地鐵就能回來看看,那沒的說!” 北京利康搬家公司整理搜索于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