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頭;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唱響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西疇精神,點燃了貧困山區群眾不甘落后、艱苦奮斗的激情,推動了西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在城市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的今天,到底應該搬家還是搬石頭的問題變得備受爭議。 其實這樣的爭議,早在西疇精神誕生之日就已埋下伏筆。西疇精神的核心所指,其實是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人應該以一種怎樣的精神狀態去求生存謀發展。長久以來,我們只看到留下來的人是如何艱難地與石頭抗爭,但那些離開的人卻沒有了聲音。在西疇精神的發祥地——蚌谷鄉木者村,當問起當年搬走的那些人家現在生活狀態如何時,大都語焉不詳。在雞街鄉肖家塘村,原先12戶人家搬走了8戶,無聲的選擇說明了一切。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西疇精神不應該被單向的定義,留下苦干的和搬走謀生的,都同樣體現了窮則思變、艱苦奮斗的精神理念。 追尋那些選擇搬離開的人,要么是有親戚朋友可以收留,要么有一定謀生技能可以在城市立足。那些為各種原因留下來的人,在不得不面對惡劣自然條件的時候,催生了不等不靠、苦干實干的寶貴精神。但又必須看到,“搬家不如搬石頭”確實是文化素質不高、缺乏生存技能的群體,適應當時社會自然環境,求生存謀發展的務實之舉。隨著我省城市化進城的加快,應當轉變觀念、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加快農民轉為城市居民的號召,盡力提升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和就業能力,讓更多的人走出去。 在興街鎮江龍村,“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是西疇縣近年來推進“生態立縣”戰略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實踐證明,將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將富余人口輸出,維持環境的承載力,實現在資源總量不變的情況下依靠人口有效轉移才能達到富裕的目的;事實同樣證明,改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繁榮生態文化,才是石漠化山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在輸出低端勞動力的同時,還應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沒有人才的支撐,很難有產業的跨越發展。越是落后的地區,越是需要高科技和先進理念的作為指導,才能實現跨越趕超。但落后地區的無奈之處就在于不僅留不住人才,而且還貼本幫助發達地區培養人才。若要扭轉局面,必須花大力氣、舍得下血本。作為云南精神的一個側影,西疇精神無疑具有堅定、擔當、務實的大山品質和高遠、開放、包容的高原情懷,自當順應自然、順應時代、順應市場,實現自身的常變常新,實現當地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 北京燕郊搬家公司整理搜索于互聯網
|